逆商

保羅·史托茲 (Paul G. Stoltz)

核心觀點

掌控逆境,轉化機會

(Adversity Quotient)

本書闡述了為何逆商(AQ)比智商或情商更能決定一個人的成就,它透過CORE四維度來衡量人們面對逆境的能力,並提供LEAD工具等實用方法,幫助讀者從認知和行為上重塑應對挑戰的模式,將逆境轉化為成長的契機。

三種人類型

面對人生的挑戰與逆境,人們會展現出三種截然不同的態度。你屬於哪一種?

放棄者

Quitter

選擇退出、逃避,安於現狀,不願努力。認為人生沒有太大機會,只追求安逸,不願為社會做太多貢獻。

「我也不想努力,我覺得我的人生沒什麼太大的機會。」

紮營者

Camper

曾經努力並取得一定成就,但滿足於現狀而停滯不前。像登山時在中途紮營,把帳篷弄得很舒服,然後說「你們上山,我守著」。

「我已經做得不錯了,差不多就行了。」

攀登者

Climber

終身成長者,不斷追求挑戰,將人生視為一場持續的攀登。不是為了頭銜或地位而活,即使達到一個高峰後仍會尋找下一個目標。

「如果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,他就可以忍受生活加諸他的一切苦難。」—尼采

重要洞察: 梭羅說:「最害怕死亡的人是那些知道自己從未真正活過的人。」逆境越困難,攀登者的數量就越少——這就是「逆境悖論」。

心智圖

逆境的核心

三個層次

逆境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。我們每個人都在三個層次上面對著不同程度的壓力與挑戰:

社會逆境

來自文化、經濟、社會治安、醫療等大環境的壓力。例如:社會對成功的定義(買房、開車、地位)、經濟不穩定、醫療資源不足等,這些都會給個人造成長期的心理壓力。

職場逆境

失業、技能淘汰(如人工智慧的衝擊)、收入下降、人際鬥爭、客戶投訴、領導不滿等工作相關的壓力。這些逆境直接影響個人的職業發展和經濟安全感。

個人逆境

健康衰退、體能下降、家庭負擔加重、心態脆弱、情緒敏感等個人層面的挑戰。這是最核心、最隱蔽但影響最長遠的逆境,會持續侵蝕個人的能量和信心。

應對逆境的四個誤區

在面對逆境時,我們常常會不自覺地掉入這四個陷阱,讓情況變得更糟:

1

從攀登者退化為紮營者

因為一時的安逸和舒適,放棄了持續成長的動力。這是最常見也最隱蔽的陷阱——我們會為自己找各種理由停下來。

2

迷信科技萬能

消極等待科技或外部力量來解決問題,而不是主動應對。這種心態會讓你變得頹廢,錯失了當下可以改變的機會。

3

打雞血式的激勵

依賴短暫的、外部的、缺乏方法論的激勵。這種「後群體興奮」只能維持一兩週,治標不治本,甚至會讓你陷入不斷尋求刺激的循環。

4

陷入無助與無望的循環

認為自己無能為力,最終放棄希望。這是「心靈的癌症」——因為無助所以無望,因為無望所以更無助,形成致命的惡性循環。

逆商的科學基礎

CORE 四維度:衡量你的逆商

逆商可以透過四個具體的維度來衡量。當你面對逆境時,用這四個問題問自己:

Control 掌控感

「我對這個情況有多少掌控力?」

高逆商:

「我還能做些什麼來改變這個情況?」相信自己有能力影響結果。

低逆商:

「我很被動、我沒辦法、氣死我了。」覺得自己完全無能為力。

Ownership 擔當力

「我願意為改善這個局面負多少責任?」

高逆商:

「我可以為改善這個局面做些什麼?」主動承擔責任,尋找解決方案。

低逆商:

「這不怪我!沒人跟我說過!」只想推卸責任,不願採取行動。

Reach 影響度

「這個逆境會影響我生活的哪些方面?」

高逆商:

「這件事的影響是有限的,不會波及我生活的所有方面。」能夠客觀評估影響範圍。

低逆商:

「完蛋了!一切都毀了!」將影響災難化,認為會波及所有方面。

Endurance 持續性

「這個逆境會持續多久?」

高逆商:

「這只是暫時的,很快就會過去。」相信困難是階段性的。

低逆商:

「這輩子都抬不起頭來了!」認為困難會永遠持續,心理崩潰。

核心洞察: 當你用這四個維度思考時,你就將基底核的慣性反應提升到了大腦皮層——這就是「覺知」的開始,也是改變的起點。

LEAD 工具:從覺知到行動

LEAD 是一套將覺知轉化為行動的實用流程。當逆境發生時,按照這四個步驟執行:

L

Listen 傾聽逆境反應

覺察負面思維的出現

你每天在腦海裡跟自己喊的話,就像精神病院裡的瘋子對你喊「你是個廢物!你完蛋了!」。如果是別人說的,你不會相信;但因為是你自己說的,你就信了。第一步是傾聽這些負面聲音,提升覺知。

方法:使用觸發詞

用一個滑稽的詞大聲喊出來,比如用唐老鴨的聲音說「Bingo!逆境!」奇怪到讓你自己都笑出來。

案例: 出門發現講稿沒帶。如果不覺知,你會陷入:「失敗!廢物!又忘了!」但如果你喊一聲「Bingo!」,你就提升了覺知——原來又是那個瘋子在喊了。

立即用 CORE 提問自己:

  • • 掌控感:在這情況下,我能控制什麼?
  • • 擔當力:我可以為改善這局面做些什麼?
  • • 影響度:這件事最壞的影響是什麼?會波及其他方面嗎?
  • • 持續性:這個困境會持續多久?
E

Explore 探究擔當

探究自己對結果的責任

在這一步,發揮創意去思考:「誰能對這件事負責?」當你問一圈,你會發現——只有你自己能負責。試圖通過罵別人、推卸責任、告狀來改變逆境,只會讓你越陷越深。

關鍵領悟

真正能夠改變逆境的,永遠只有你自己。同時要提醒自己:不要災難化——不要讓情緒失控,不要覺得「我不行了」、「我要炸了」。

A

Analyze 分析證據

客觀評估逆境的實際影響

用三個問題分析證據,避免災難化:

  1. 這個局面是不是已經無法掌控?(答案通常是:不)
  2. 這個事會影響到其他哪些面向?(通常沒你想的那麼廣)
  3. 這個困難會持續很久嗎?(通常不會永遠持續)

鼓舞人心的案例:

  • 尼克·胡哲: 沒手沒腳,卻成為全世界最有名的演講家
  • 吉姆·阿博特: 只有一隻手,先拿到奧運跨欄冠軍,後來成為棒球場上最有價值的投手

當你知道這些人能創造奇蹟,你就明白:逆境不可能永遠失控、不可能全面影響、不可能持續一輩子。

D

Do 行動

制定具體方案並立即執行

遇到逆境,最重要的就是做點事。使用「漏斗法」:列舉所有你能做的事,一步一步篩選,直到找到最具體、最可行的行動,連時間、地點、怎麼做都寫出來。

漏斗法三步驟:

  1. 列出所有可能的行動
  2. 篩選出最有效、最可行的
  3. 明確時間、地點、具體做法

真實案例:將悲劇轉化為使命

一位媽媽的女兒在放學路上被酒駕司機撞死。她用漏斗法列出所有可能的行動:告對方、報復、哭泣⋯⋯最後她發現,最有意義的是宣傳反酒駕。她與司機和解,開始在社會上傳遞訊息,幫助更多人意識到酒後駕駛的危險,逐漸走出悲傷。

停止災難化:中斷受害者心態

當你陷入「憑什麼是我?為什麼我這麼倒楣?」的受害者心態時,需要使用特定技巧來中斷這個惡性循環:

分心法

強制轉移注意力,打斷災難化的思維迴圈:

1. 拍桌子

用力拍一下桌子或方向盤,用物理動作打斷負面思維

2. 轉移注意力

看電影、玩遊戲,把注意力集中在困難的事情上

3. 橡膠手環

戴一個橡膠手環,負面思維出現時用力彈一下自己(NBA球星加內特和巴克利都用這招)

4. 運動

立即去運動,用身體活動轉換思維模式

重塑法

重新框架你的視角,從更宏觀的角度看待問題:

1. 回歸初心

想想你的目標和初心是什麼,重新找回力量的來源

2. 渺小化

去到能讓你感到自己渺小的地方:

  • • 看星空、看大海
  • • 站在天橋上看車流
  • • 在早上8點的地鐵站看人潮
  • • 想像宇宙和歷史長河

當你發現自己只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員,煩惱就會被分擔。

3. 幫助他人

出手幫助別人,重塑你的價值感,找回做事的初衷

觀點實戰

覺察逆境信號

當感覺到壓力時,用一個滑稽的詞(如 "Bingo!")大聲喊出來,將潛意識的反應提升到意識層面。

使用 CORE 提問

立即用掌控感、擔當力、影響度、持續性四個維度問自己,客觀評估現況。

執行 LEAD 流程

傾聽反應、探究擔當、分析證據,並列出一個可以立即執行的小步驟來展開行動。

中斷災難化迴圈

使用分心法(如彈手環)或重塑法(如「渺小化」技巧)來打斷負面思維,重獲掌控感。

提及書目與情境

  • 《瓦爾登湖》: 引用梭羅的話,強調「真正活過」的意義,以對比不同人生狀態。
  • 《思考,快與慢》: 作為認知心理學代表,說明改變「看法」是改變心態的關鍵。
  • 《幸福的方法》: 提及「習得性無助」的論述,解釋持續打擊為何會讓人放棄掌控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