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書摘要
把自己產品化
(Productize Yourself)
透過「把自己產品化」來創造財富,並學習將幸福視為一種技能,活在當下,為自己的人生負起全部責任。心智圖
第一部分:財富
財富來自於你的獨特性,加上槓桿效應(特別是程式碼和媒體),將你的能力和知識轉化為可規模化的產品。
- 賺錢是一種技能:致富的關鍵不是一夜暴富的幻想,而是學習並應用「把自己產品化」這項技能。
- 獨特性 (自己):不要試圖與他人趨同。財富來自於你的獨特性,找到並成為真正的自己。
- 槓桿效應 (產品化):將你的能力和知識轉化為可規模化的產品,以極低的邊際成本服務更多人。
財富是那些即使在你睡覺時,也能持續為你創造收入的資產。錢只是社會為你創造價值後開具的「欠條」。
- 錢是社會的欠條:你為社會創造價值,社會以金錢的形式給你開具「欠條」。
- 財富 vs. 金錢:財富是能持續創造收入的「睡後資產」,如公司股權、專利、書籍版稅等。
- 關注科技前沿:新技術是創造新型「睡後資產」的源泉。
在知識、人際關係和財富上都要相信複利。利用勞動、資本、以及最具潛力的「零邊際成本產品」槓桿。
- 專長無法被教授,但可以被學習:真正的商業技能需要個人在熱情驅使下,在知識的邊緣地帶不斷探索、學習和實踐。
- 複利的力量:著眼長遠,短期內不起眼的累積,長期會產生巨大效應。
- 三種槓桿:勞動槓桿、資本槓桿、以及最具潛力的零邊際成本產品(程式碼、媒體等)。
不願承擔責任的人無法獲得槓桿。判斷力是「預知個人行為長期後果」的能力,可透過大量閱讀與運用心智模型提升。
- 責任與槓桿成正比:不願承擔責任的人永遠無法獲得槓桿。
- 判斷力被低估:努力被高估,判斷力是拉開人與人差距的關鍵。
- 提升判斷力的方法:大量閱讀,收集並運用多種心智模型。
退休的真義是「不再為了想像中的明天而犧牲今天」。當你做的事本身就是目的時,你就退休了。
- 退休的真義:「不再為了想像中的明天而犧牲今天。」
- 實現退休的三種路徑:存夠錢、降低物慾、做熱愛之事(最佳路徑)。
第二部分:幸福
幸福是內心沒有「匱乏感」的狀態。慾望是主動選擇的不快樂,沒有任何外在事物能帶來永恆幸福。
- 幸福是不需作為的狀態:煩惱皆因心動,當內心沒有「匱乏感」時,幸福便油然而生。
- 慾望是主動選擇的不快樂:你可以擁有慾望,但要清楚這是在主動選擇為其承擔不快樂的後果。
- 破除錯覺:沒有任何一件外在的東西,能在你得到它之後就讓你永遠幸福。
嫉妒會侵蝕內心平靜。你的幸福指數取決於日常習慣,以及與你相處時間最長的人。
- 嫉妒:嫉妒會不斷侵蝕內心的平靜,讓你永遠無法滿足。
- 習慣與同伴:你的幸福指數取決於你的日常習慣,以及你花最多時間相處的人。
全然地接受當下的處境,不與現實對抗。你必須為自己的人生負起全部責任,並透過冥想等方式傾聽內心聲音。
- 接受當下:讓生活立刻變好的方法,就是全然地接受當下的處境,不與現實對抗。
- 救贖靠自己:沒有人能讓你健康、富有或聰明。你必須為自己的人生負起全部責任。
- 非理性痴迷:做出原創性貢獻需要非理性的痴迷。
- 冥想:心靈的間歇性禁食:透過獨處、靜坐、寫日記等方式,屏蔽外界噪音,傾聽內心聲音。
人生本無意義,但「追尋意義」的過程本身充滿了意義。
- 私人問題:每個人都必須自己尋找答案。
- 沒有意義:從宇宙尺度看,個體生命微不足道。
- 加速熵增:生命系統的存在是為了推動宇宙更快地達到「熱寂」的終極狀態。
觀點實戰
設定個人時薪
設定極高時薪過濾低價值雜務,專注於具複利及槓桿效應的事。
兩難時選更難的路
短期更困難的路,通常帶來更大的長期回報與個人成長。
迅速行動,保持耐心
對想做的事立即行動,但對結果抱有極大耐心,成功需要時間累積。
宣告幸福
公開宣告自己是個幸福的人,創造積極心理暗示,讓行為與宣告一致。
提及書目與情境
- 《窮查理寶典》: 作為老一輩企業家智慧的代表,與本書新一代創業者思想指南的定位對比。
- 《亞馬遜編年史》: 引用貝佐斯「有路不走」理念,說明創業在於開創獨一無二的道路。
- 《低風險創業》: 佐證和呼應納瓦爾關於「成功創業皆為原創」等觀點。
- 《梁漱溟先生講孔孟》: 引用孔子「不找」的人生狀態,說明幸福是「無所求」、安住於當下的內心境界。
- 《道德經》: 提及本書對納瓦爾的影響,特別是在「剔除缺憾感即為幸福」的觀點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