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績效教練

約翰·惠特默 (John Whitmore)

本書挑戰

GROW 模型

(Goal, Reality, Options, Will)

傳統「指令式」教導有其侷限,透過以 GROW 模型為核心的「教練式」提問技巧,能有效激發個人潛能與責任感,達成自我驅動的高績效。

心智圖

核心前提:從「指導」轉向「提問」

教練的意外發現

作者發現,非專業教練透過不斷提問,反而能引導選手自我修正,激發其內在責任感,表現甚至超越專業教練指導的選手。

為何「給建議」常常無效?

直接給予建議,常被對方視為譴責,並導致責任感轉移。數據顯示,80% 的情況下員工心中已有答案,而 70% 的管理者建議是無效的。

教練的信念:相信人的潛能

潛能無所不在

許多人在工作上表現平平,卻在其他領域(如打麻將、玩航模、炒股)展現驚人天賦,證明潛力是存在的,只是未被激發於工作中。

成功關鍵

成功並非取決於智商或學歷,而是取決於當事人是否相信「這件事是我的事」。核心是有沒有創業精神,有沒有認為這事一定是他做的。

真實案例:三哥的故事

• 背景:沒上過大學,原本在農村老家工作

• 初期:到北京幫忙打雜,蹬三輪車送書

• 轉折:主動要求留下來做上海市場

• 結果:借錢20萬創業,業績趕超北京,自己講課

• 啟示:當潛能被激發後,連大學沒讀過的人都能講MBA課程

馬斯洛需求理論的新解讀

傳統理解認為需求層次是從下到上逐層滿足,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。馬斯洛需求理論有兩個重要解讀:

規則一:高層次滿足覆蓋低層次需求

當一個人在頂層的「自我實現」獲得滿足時(如使命感、成就感),他會忽略對底層物質(如金錢)的需求。

例子:焦裕祿為人民服務,命都不要,錢也不在乎

規則二:高層次匱乏導致低層次索求

反之,若上層精神需求空虛,人就會在下層拼命索取物質回報。

例子:貪官家裡錢放不下,還是要繼續貪

教練的價值

教練式輔導的核心,就是幫助人們滿足「尊重」與「自我實現」的高層次需求。

反思:如果員工整天談錢、要加薪,可能是因為在上層得不到任何回報

GROW 模型:高效提問的四個步驟

GROW模型是教練式輔導的核心工具,透過結構化提問幫助對方實現自我認知(Awareness)與自我責任(Responsibility),從而激發內在潛能並制定可行的行動計畫。

缺乏自我認知: 對當前狀況「拎不清」,不知道自己有什麼責任或困難點在哪。
缺乏自我責任: 認為「這事不關我的事」,將責任推給老闆、環境或他人。

觀點實戰

案例一:親子溝通 - 激發學習動力

情境

高三學生不愛學習,離家出走說不考試,因為父母給的壓力太大。

GROW 模型應用

G - 目標

「兒子,爸爸還沒問過你的理想。你打算做什麼?」

→ 想當電影明星

R - 現狀

「距離成為明星還差在哪?」

→ 需要考北京電影學院

O - 選擇

「怎麼做能夠考上電影學院?」

→ 英語需要補習

W - 意願

「那你覺得我們怎麼做?」

→ 主動要求請英語家教

結果:孩子主動要求補習,成績大幅上升。因為他找到了學習是為了誰——為了自己!

案例二:職涯規劃 - 工作與生育的兩難

情境

30多歲女性,基金公司研究員,工作繁忙經常出差,面臨「繼續工作 vs. 生育」的兩難選擇。

GROW 模型應用

G - 目標澄清

Q: 「你的目標是什麼?」

A: 「我希望工作與生活能夠平衡。」

Q: 「什麼叫作工作和生活的平衡?具體指標是什麼?」

A: 「年底前決定是繼續工作還是生孩子。」

R - 現狀分析

• 工作:經常出差、熬夜、身體吃不消

• 相關人員:老公(支持)、父母(想要孫子)、老闆(不知情)

• 自我認知:什麼都想要,太糾結

O - 選項探索

• 跟老闆談,調整工作減少出差

• 請助理分擔工作

• 半年時間調養身體

• 如果調整不了就辭職生育

W - 行動意願

• 第一步:找老闆談

• 需要老公支持(已獲得)

• 執行可能性:從3分調整到9分(不在乎老闆想法)

結果:從焦慮症症狀到明確行動計畫,老公驚嘆「從來沒有見人跟她談這個問題談得這麼痛快」。

案例三:日常管理 - 從指令型到教練型

情境

員工經常來問「這事該怎麼辦?」,傳統做法是直接給建議,但效果不佳。

傳統指令型做法
  • 直接給建議:「你應該這樣做」
  • 責任轉移:問題變成老闆的
  • 遇到困難時員工回頭找老闆
  • 員工感到被指責
  • 70% 的建議無效
教練型做法
  • 反問:「你覺得呢?」
  • 責任保留:問題還是員工的
  • 員工自己想辦法克服困難
  • 員工感受到尊重和信任
  • 激發內在動力和責任感

💡 關鍵數據:80% 的情況下員工心中已有答案,只是為了讓老闆替他做決定來擔責任。

提及書目與情境

《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》

這本書的核心方法與 GROW 模型針對成年人的輔導精神不謀而合,都是透過提問引導對方自己解決問題。

共同點

  • 相信對方有能力解決問題
  • 透過提問而非指令
  • 培養自主思考能力
  • 建立責任感

《共享經濟》

此書描繪了未來人人都是獨立商業個體的趨勢,在這種無從屬關係的協作模式下,指令將失效,而能夠激發他人潛能的教練式溝通會變得至關重要。

未來趨勢

  • 每個人都成為獨立商業個體
  • 人與人之間沒有過多的從屬關係
  • 傳統指令型管理失效
  • 需要學會激發他人潛能

因此,教練式溝通技能在未來會變得越來越重要!

優秀教練的特徵

避免的陷阱

  • 不評判、不引導
  • 不給建議
  • 不介入對方的情緒

應該做的

  • 保持放鬆
  • 真誠信任對方
  • 認真對待對方回答

成功指標

  • 對方認真思索每個問題
  • 教練保持輕鬆狀態
  • 責任感在對方身上

教練圈笑話:當教練把提問當成本能時,即使別人說「我愛你」,他也會問「你如何知道這是準確的信息?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