核心理念
ICPS
我能解決問題 (I Can Problem Solve)
本書的核心是教導家長從「命令者」轉變為「引導者」,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與解決人際問題的能力,而不是直接給予答案。心智圖
基礎準備:三大遊戲化練習
目的:讓孩子理解世界不是非黑即白,凡事皆有多種可能性。
方法:在日常對話中有意識地使用並練習「是/不是」、「和/或者」、「一些/所有」、「之前/之後」、「相同/不同」等詞彙。
目的:讓孩子能識別自己與他人的情緒,這是解決人際問題的基礎。
方法:透過看圖說故事、生活觀察、討論感受等方式,引導孩子思考「你覺得他現在是什麼感覺?」
目的:幫助孩子建立更複雜的因果關係思考。
方法:玩「為什麼」遊戲,交換角色,讓孩子練習解釋原因,重點是思考過程。
解決問題的四步驟
-
1
發生什麼事了?
釐清問題,並讓每個孩子都有表述自己觀點的機會。
-
2
你們的感受如何?
引導孩子識別並表達自己的情緒,同時也聽見對方的情緒。
-
3
有什麼辦法讓大家開心?
將焦點從「誰對誰錯」轉移到「如何解決問題」,鼓勵腦力激盪。拿出紙筆記錄能讓孩子感到被尊重。
-
4
為成功的方法命名
強化正向行為。當問題解決後,明確地告訴他們:「你們剛剛的行為就叫做『分享』。」
方法與技巧
角色扮演遊戲
將白天的衝突,在晚上用輕鬆的戲劇方式重新演練。
玩偶遊戲
利用手偶作為第三方,讓孩子更容易敞開心扉對話。
「找辦法」遊戲
遇到難題時,把它變成一場競賽,看誰能想出最多的解決方法。
教會孩子考慮後果
透過「之前/之後」造句或「故事接龍」的遊戲,引導孩子思考「然後呢?」,從而培養責任感與自制力。
家長三大核心原則
多了解、少評判
對孩子的想法抱持好奇心,專注於傾聽與理解,而非灌輸自己的價值觀。
讓孩子解決
相信孩子有能力處理自己的問題,家長的放手才能真正賦予孩子責任感。
過程重於結果
目標是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「能力」,而不是確保「每一件事」都有完美的結果。
觀點實戰
微習慣的轉變
下次孩子哭鬧時,嘗試將第一反應從「不要哭!」改為「發生什麼事讓你這麼難過?」
衝突變遊戲
當孩子們爭吵時,立刻拿出紙筆說:「我們來玩一個『找辦法』的遊戲吧!」
建立「後果連結」
與其禁止,不如和他討論:「如果我們一直玩,你覺得『之後』會發生什麼事?」
提及書目與情境
- 《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》: 作為處理搶玩具錯誤方法的反面教材對照。
- 《叛逆不是孩子的錯》: 作為處理年齡較大孩子問題的參考書籍。
- 《高績效教練》: 將 ICPS 類比為成人領導力中的教練式輔導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