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暴力溝通

馬歇爾·盧森堡 (Marshall B. Rosenberg)

核心理念

真正的力量來自於理解並滿足彼此的需求

而非情緒化的指責

《非暴力溝通》揭示了日常語言中隱藏的暴力根源(如道德評判與比較),並提供了一套包含「觀察、感受、需求、請求」的四步驟溝通模式。此模式旨在幫助人們在任何情境下都能清晰表達自我、同理傾聽他人,從而建立更深刻、真誠的人際連結。

心智圖

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

  • 1

    觀察 (Observation)

    陳述客觀事實,不夾帶任何主觀評價或詮釋。克里希那木提:「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。」

  • 2

    感受 (Feelings)

    清晰地表達內心的情緒,而非想法或批判。例如,將「我覺得你不在乎我」轉變為「當你那樣說時,我感到很難過。」

  • 3

    需求 (Needs)

    任何感受的背後,都源於我們某個未被滿足的需求,例如被理解、被關愛、安全感等。

  • 4

    請求 (Requests)

    以清晰、正面、具體的語言,提出希望對方做什麼,而不是不要做什麼。

暴力溝通的四大根源

一、道德評判

習慣性地用自己的價值觀去評斷他人,這會引發對方的防禦和抗拒。

二、比較

「你看別人是怎麼做的」這類比較會帶來巨大的傷害與叛逆。

三、迴避責任

使用「我不得不」的句式,將行為歸因於外部壓力,而非個人選擇。

四、強人所難

用威脅或懲罰來要求對方服從,這會破壞信任關係。

觀點實戰

家庭溝通

將指責「你還知道回來啊?」轉變為:「你這週有五天都超過十一點才回家(觀察),我感到很孤單(感受),因為我希望能有更多家人相處的時間(需求),我希望你每週至少有三天能八點前回家一起吃飯,可以嗎?(請求)」

職場應用

將評論「你最近工作狀態不好」轉變為:「我注意到你上週的報告有三個數據錯誤(觀察),我有點擔心(感受),因為我需要確保數據的準確性來做決策(需求),你是否需要協助?(請求)」

自我對話

停止自我批判,問自己:「我現在有什麼感受?(感受)是因為我哪個需求沒被滿足?(需求)我可以為自己做些什麼來滿足這個需求?(請求)」

提及書目與情境

  • 《關鍵對話》: 被視為《非暴力溝通》的基礎版,但後者更深入地剖析了暴力溝通的心理根源。
  • 《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》 & 《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》: 在討論「體會和表達感受」時被引用,用以佐證幫助孩子建立豐富情感詞彙的重要性。